2022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开展全市交通运输各项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全年完成投资248.1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01.29%,同比增长10%,其中,道路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3.33亿元,轨道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8.48亿元,码头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34亿元。特别是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99.67亿元,同比增长79.2%,为全省交通建设发展和交通投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受到了省交通运输厅的充分肯定。
2022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坚持防住疫情稳住经济。坚持第九版、落实“二十条”、执行“新十条”,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着力强化外贸码头“外防输入”,持续落实“两站一港口一服务区”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来(返)莞货车疫情防控工作,压实货运司机和货运作业点主体责任。守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关,守牢高速公路出口关,按照省要求拍摄服务区疫情防控工作流程视频,并在全省推广。统筹做好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有效建立“白名单”制度,全市物流高效运转。重点做好跨境货运工作,实现“人货分离、分段运输”和“非接触式”交接。推动“陆改水”“莞港”水运专线共计运送供港物资926361.44吨、69494.25TEU。
一年来,坚持增创综合交通优势。以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为抓手,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增强我市发展动力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的杠杆撬动作用,莞深、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狮子洋通道和东莞港沙田港区四期工程等交通项目纳入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并提前实现开工计划,成功撬动投资926.89亿元,同时推动我市基金项目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深度融入“双区”一体化交通体系,助力深化与广深港澳的创新协同和产业合作。莞番高速三期加快建设,滨海湾大桥、沙田大桥、疏港大道延长线、东湾大道(交椅湾段)等项目建成通车,城市格局不断优化,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协同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深江铁路、深惠城际东莞段建设全面铺开,轨道2号线三期、1号线一期加快推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新建宏川石化码头1座,其中新增两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1个,东莞港现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8个,积极打造大湾区关键货运支撑港口。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协调广州港将临近东莞水域锚地优先安排给靠离东莞港的船舶使用,有效缓解东莞港锚地紧张问题;探索广州、东莞两地共建共享锚地、航道机制。
一年来,坚持提升交通出行品质。以提升群众绿色出行比例为核心,努力构建低碳绿色交通运输体系。2023年1月,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名单中,我省仅三个城市达标,我市是其中之一。聚力打造交通示范工程,东江梨川大桥、谢岗镇粤海大道、莞番高速二期、深外环高速东莞段跨广深铁路转体桥工程等4个交通建设项目获得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莞番高速三期、中洪路工程分别被列入省级、市级“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持续提高道路精细化管理水平,2022年以来累计修复路面约68.81万平方米,修补标线约29.08万平方米。实施预防性养护工程约6.2万平方米,督导完成乡、村道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评定工作约2346公里,省下达任务(1791公里)完成率达131%。系统优化公交线网,优化公交线路24条,超额完成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既定的15条工作任务。动态调整全市220条公交线路,试点实施“G12路+调整10条接驳线”,日均客流提升超50%。试点运营“随需公交”,优化公交资源配置。
一年来,坚持开展交通综合治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治理效能,持续优化我市交通出行环境。长效治理交通拥堵,按“一堵点一方案”原则,完成119个交通拥堵节点整治。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制定印发全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全市道路改造建设指引,计划用5年时间全市完成不少于2400公里主干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规范停车规划建设管理,新增停车位9.5万个,以《东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办法》为主的“1+9”停车管理政策规范体系,填补了我市停车管理政策空白。抓细抓实行业安全监管,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2.1%,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5.3%,实现“双下降”。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全市重型营运货车100%安装右侧盲区雷达;57座以上营运大客车和卧铺客车100%提前淘汰;统筹开展货车户籍化管理,采集货车信息60.98万辆;完成全市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任务。持续加强执法监管,全年共查处各类交通运输违章案件5707宗,查处超限超载货车13986辆次,其中“百吨王”135辆次。搭建综合交通运行指挥平台,目前大数据平台已接入41 个系统数据,进一步提高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一年来,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执行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聚焦提升末端执行力,提高干部干事创业效能。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以多元化党建品牌体系为依托,持续助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全力支持配合市委巡察组做好乡村振兴专项巡察工作,切实落实问题整改。常抓不懈开展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用身边事教育警示身边人”活动,筑牢廉洁自律防线。抓紧抓实思想建设,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通过局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政务公告、工作动态等各类信息共2605条,宣传交通运输行业正能量,塑造良好交通形象。
同时,全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对外联通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省作出加快构建“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等战略部署,对我市交通的对外联通尤其是更多地连接广深港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优化内畅方面,我市东西方向主干道较少、支路占比较低,致使交通压力集中在一些主干道上,常常出现拥堵。同时,旧路建设历史欠账多,制约了我市旧路翻新改造。在提升品质方面,部分道路功能混乱,影响交通出行效率和城市生活品质;公共交通服务有待提升,停车难问题突出,慢行设施数量不足、设计不够合理,影响了群众体验。在深化治理方面,我市交通运输体量大、发展快、风险点多,交通治理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不断完善。在加快项目建设方面,交通建设项目制约因素多,用地问题突出,征地拆迁和管线迁改难度大,严重影响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提质提速。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交通强市建设的全面攻坚之年。做好2023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省、市重要会议部署安排,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促进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定位,围绕深度城市化的实践要求,补齐交通运输行业短板弱项,全面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23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将围绕“1256”工作思路开展,即以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一个中心,纵深推进全市主干道全要素统一管理和全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两项改革,围绕“开放、高效、绿色、智慧、安全”五个目标,着力当好六个先行,在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的道路上,打造更多的东莞样板。
一、着力当好交通产业赋能增效的先行,进一步厚植“产”的优势
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水平,贯通经济运行“血脉”,助力“东莞制造”货通全国、通达全球。大力推行“莞货莞运”,针对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痛点难点精准发力,加快出台进一步扶持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壮大交通运输上下游产业链,坚持招引和培育相结合,构建交通运输领域“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格局,全年引进交通领域协议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宗,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投资工作。重点推进外贸经济发展,助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支持东莞港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推动东莞港与周边港口错位联动发展。打造“湾区快线”“两港一航”等内贸精品航线,加快建成覆盖RCEP成员国的近洋航运网络,开通更多外贸航线,提升“空港中心”项目运营能力,充分发挥东莞水陆联动运输优势。
二、着力当好综合交通能级提升的先行,进一步加快“通”的步伐
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以“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为目标,进一步发挥交通强市建设行动总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通过“交通-产业-空间”的重构持续推进我市深度城市化,全力构建高效便捷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未来三年重点推动20个交通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约2436.63亿元,预计完成投资约775.5亿元,2023年完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325亿元以上。轨道建设方面,协同轨道交通部门,近三年重点谋划推动深茂铁路东莞段、深惠城际东莞段、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东莞段、轨道1号线一期、轨道2号线三期等5个项目,总投资约890.87亿元,预计完成投资约190亿元。道路建设方面,近三年重点谋划推动莞番高速、常虎和莞深高速改扩建、狮子洋通道、环莞快速三期、环莞路北延线、松山湖二通道、滨海旅游大道、桑茶快速路及东延线等14个项目,总投资约1305.76亿元,近三年预计完成投资约441.5亿元。其中,2023年计划建成莞番高速三期、桑茶快速路及东延线。港口建设方面,完成石龙中外运码头改扩建一期工程和宏川石化码头工程的竣工验收;推进东莞港沙田港区四期工程、广东狮子洋游艇俱乐部码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新港澳客运码头建设,强化与香港、澳门机场和码头的交通连接;适时推进东莞港内河船舶LNG加注站等项目的规划布局调整,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为我市绿色航运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着力当好公共服务提质升级的先行,进一步增强“美”的体验
坚持品质优先,促进绿色交通发展,不断提升市民出行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深化推进全市主干道全要素管理改革,加快部门职能划转,明晰管理职责,逐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全新道路管养模式。科学统筹、综合开发利用道路资源,推动全市主干道空间全要素监管实现质的提升,为交通强市夯实道路品质基础。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长效机制,抓好我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优化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把高度市政化的部分农村公路调整为城市道路,更好适应不断拓展的城市空间。创建停车规范管理示范村(社区),深化引导、宣传、教育,推动形成村(社区)停车自治体系。持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运营补贴政策,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着力探索公交定制化服务,引导公交企业按照“骨干+接驳”的精简线网组织模式,提升公交走廊服务水平和公交运力资源利用率。加强网约车政策评估和优化调整,拓展巡游出租车网约化服务,重组出租汽车行业协会,完善网约车行业经营规范,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动品质慢行系统建设,出台《东莞市品质道路详细设计导则》,制定道路品质提升和非机动车道路权划分的技术指引,对全市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提出非机动车道设计标准,合理分配各种出行方式的路权和空间,保障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顺畅。出台网络租赁自行车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管理,推进完善城市慢行网络。
四、着力当好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的先行,进一步提升“治”的效能
以智慧交通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交通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综合开展道路交通治理,强化交通拥堵精准治理,全年分批次完成不少于80个拥堵节点的治理任务。按照“1+3+4+4”工作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行动,今年完成不少于240公里主干道路交通综合整治目标,重点打造一批全市典型示范道路和两个全域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试点镇街;强化智能监控监管应用,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推动全市25处非现场执法点建设全面完工并试运行,形成全市主干道路非现场执法监管一张网。加强公路信息化系统推广应用,筹备建设市一级桥梁监控平台,以智能化手段提升桥梁管护效能。规范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研究建立市停车设施发展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市停车设施发展工作。编制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多渠道增加停车资源供给,全年全市新增不少于10万个停车位。系统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坚持科技创新赋能,推进智慧交通小脑、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推进交通指挥中心、前端感知设备升级改造,做好全市交通系统数据接入,实现交通预测、仿真等六大共享功能,不断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五、着力当好交通安全防范治理的先行,进一步筑牢“稳”的底线
坚持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夯实交通安全基础,积极打造平安交通。开展2023年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措施、“省65条”“市78条”,压实全系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纵深推进道路运输、港口航运、交通建设工程、道路桥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完成全市交通运输行业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修编。建立风险隐患台账,落实治理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查严处各类交通运输违章违法行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六、着力当好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先行,进一步强化“干”的作风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助推省、市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交通新担当。一是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交通运输领域调查研究,着力打通实践中的堵点痛点淤点。探索建立“机关支部+基层支部+企业支部”的支部共建帮扶模式,进一步增强党建合力,积极为企业提供暖心支持。二是优化党建工作方法。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在深化“交通执法讲堂”“行走东莞、感悟交通”等党建品牌的基础上,打造“行进中的交通党课”等新品牌,实现“一支部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力配合省委巡视工作,切实做好市委乡村振兴专项巡察“后半篇文章”,把抓好巡察问题整改作为优化政治生态、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工作开展、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485号